携手并进,合作共赢

 

夏日悠长,大隐于市的慢生活

首页    新闻中心    夏日悠长,大隐于市的慢生活

图片9


南丹·邻里汇


当上海城市旧改从原先的“拆改留”转为“留改拆”,如何在老城区实现公共空间的微改造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?徐汇区推广的“邻里汇”品牌,开辟了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新思路,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考察时充分肯定此举。

《解放日报》6月报道了徐家汇街道南丹南村小区“邻里汇”的成功案例,“邻里汇”试点工作初见成效,体现了城市规划对社区空间资源的重新配置及活化利用,公正地保障了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。

图片1

一、项目背景

上海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《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》、《上海社区规划—15分钟社区生活圈》和《上海街道空间设计导则》助力社区微改造,初步尝试制定普适性导则,自上而下指导城市更新实施。政策出台同时,确定相关试点,由政府层面推动,提出行动计划,开始了实际操作。

为进一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,提供社区共享空间,激发基层社区的治理活力,徐汇区在全区推广“邻里汇”建设,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,增进民生福祉。

“邻里汇”建设要体现家庭结伴、邻里结情、社区结缘的地域情怀,成为基层党建纽带、自治共治载体、社区律师支持、邻里关系营造、议事客厅提供、生活服务指引、科学育儿园地、居家养老支撑、家庭健康干预、特色品牌展示场所,服务内容涵盖生活服务、为老服务、健康服务、文体服务、法律服务、亲子服务、教育服务、志愿服务和品牌特色等服务。

2017年徐家汇街道将“邻里汇”建设付诸实践,并委托上海丹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代建单位。


二、项目选址

南丹南村小区位于宜山路50弄2号,建于上世纪50年代。小区建筑密度高、公共空间匮乏,多层最小单元建筑面积18平方米,人均居住面积仅4平方米。 

原社区活动中心空间封闭,功能单一,而通过微更新的方式打造,可以变成集体性、共享性的生活空间,例如开放式共享客厅、共享书房,不仅能提升公共生活的品质,还能激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。

鉴于此,徐家汇街道考虑将该场地进行规划改造,纳入徐汇区的政府实事工程,升级为“南丹·邻里汇”。

图片2

工程范围:螺狮壳里做道场,弥足珍贵

 

三、方案设计

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淮北则为枳。基于历史原因、社区面积、居民需求等不同因素,布点设汇应遵循因地制宜,和而不同的原则。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姚栋教授如是介绍:“我当时设计的第一目标,就不是追求美学,而是希望达到空间的高效利用,力求每一寸空间都能给居民带来满足感。”

设计方案在居委会进行公示和意见征询,居民建言献策共商改造。方案几经易稿后尘埃落定。设计合理,立意明确,居民需求被充分体现在功能布局中。

项目由两栋建筑和社区花园组成。A楼首层为社区客厅、社区教室、微剧场、健身房,二层为社区书房/多媒体展厅、中医康复、宝宝乐。三层为长者照护之家、日间照料中心。B楼为社区茶坊、居委会活动室、平安教育基地。

图片3

图片4

方寸之间,更有意境

 

四、社会效益

1、构建家庭生活的服务圈。“邻里汇”建设将融合社区生活服务、为老服务、健康服务、文化服务、托幼服务、法律服务等各项内容,按照步行15分钟的原则,打破街镇界域,规划布局“邻里汇”服务辐射广度和幅度,打造方便居民家庭就近获取社区服务的“便利店”。

图片5

上敬下和,敦伦尽分

 

2、建设友好和睦的邻里圈。开放“邻里汇”服务空间,搭建民诉对接、民愿反馈、民事调解平台,提升居民群众文化共识,打造社区成员开展文化艺术交流、公共事务商议、社区事宜讨论、发展愿景共商、邻里关系协调、法律服务对接的“公共客厅”。

图片6

人间有味是清欢

 

3、塑造社区治理的生态圈。依托“邻里汇”平台,引导鼓励社区单位、社会团体、社会服务机构、社区基金会、社区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,打造友好和谐、共生发展、相互促进的社区家园“生态基地”。

图片7

人间有味是清欢

 

3、塑造社区治理的生态圈。依托“邻里汇”平台,引导鼓励社区单位、社会团体、社会服务机构、社区基金会、社区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,打造友好和谐、共生发展、相互促进的社区家园“生态基地”。

图片8

花解语,鸟自鸣

 

五、结语

社区微改造,这个“微”字是空间尺度和改造力度的“微”,但效果一定不是“微”的,是在社区范围内最为珍贵的零星闲置空间中,使最小的力,获得最大的效果。

“邻里汇”模式建设高效集约利用了核心区的土地资源,补充群众生活服务设施,营造功能复合,舒适便利的居民公共空间,充分展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温和渐进,润物细无声。











 





2018年6月19日 16:25
浏览量:0
收藏